【屏息敛声的成语解释】“屏息敛声”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紧张、害怕或极度专注的情况下,不敢出声,不敢呼吸,保持安静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屏息敛声 |
拼音 | bǐng xī liǎn shēng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屏息敛声,不敢妄言。” |
释义 | 指人因紧张、恐惧或专注而不敢出声、不敢呼吸,形容非常安静、压抑的状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谨慎或紧张情绪。 |
近义词 | 静默无声、噤若寒蝉、屏气凝神 |
反义词 | 喧闹不止、大声喧哗、放言无忌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考试现场 | 学生们屏息敛声,生怕错过任何一道题目。 |
紧急情况 | 灾难发生时,人们屏息敛声,等待救援。 |
重要场合 | 在领导讲话时,大家屏息敛声,认真聆听。 |
惊吓瞬间 | 听到一声巨响,他屏息敛声,不敢动弹。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1: “屏息敛声”常被误用为“屏住呼吸”,但其实它更强调“声音”的控制。
- 误用2: 不宜用于描述自然环境或动物行为,如“鸟儿屏息敛声”不符合该成语的使用习惯。
- 注意点: 成语多用于人物行为描写,不宜泛化使用。
四、总结
“屏息敛声”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出人在紧张、害怕或专注时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或口语中恰当使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画面感。理解其含义及适用范围,有助于更精准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