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什么时候确立的】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旨在纪念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遇难的同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关于“国家公祭日什么时候确立的”这一问题,下面将进行详细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国家公祭日,指的是中国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而设立的全国性纪念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体现了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视。
国家公祭日的确立时间可以追溯到2014年。根据官方资料,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正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标志着国家层面对于这段历史的正式纪念与反思。
从那以后,每年的12月13日,全国多地都会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包括升旗仪式、默哀活动、献花等,以表达对死难者的深切缅怀和对和平的坚定追求。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国家公祭日名称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确立时间 | 2014年2月27日 |
设立机构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纪念日期 | 每年12月13日 |
设立目的 | 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维护和平 |
纪念活动 | 公祭仪式、默哀、献花、升旗等 |
历史背景 |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的重大暴行,造成大量中国平民伤亡 |
三、结语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它提醒我们不忘过去,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通过每年的公祭活动,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沉重,也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
如你还有其他关于国家公祭日的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