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的词语解释巧舌如簧的词语解释是什么】一、
“巧舌如簧”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口才出众,但往往带有贬义,暗示其言辞华丽却缺乏真诚或实际内容。该成语出自《诗经》,在现代使用中多用于批评那些善于花言巧语、不办实事的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以下将从词义、出处、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巧舌如簧 |
拼音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出处 | 《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玄黄。其容体,其言善也。”(后世引申) |
释义 | 形容人说话动听,能说会道,但常带贬义,指虚伪、花言巧语 |
用法 | 多作谓语、定语,常用于批评某人只重言辞而无实质内容 |
近义词 | 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口若悬河 |
反义词 | 呆若木鸡、笨嘴拙舌、沉默寡言 |
例句 | 他虽然巧舌如簧,但做事却不踏实,大家对他并不信任。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尤其是在批评他人时 |
三、补充说明
“巧舌如簧”虽源于古代文学,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广泛使用,尤其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常用于描述那些善于表达但行为与言语不符的人。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虽有褒义成分(如强调口才),但整体偏向贬义,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
此外,成语的结构富有形象性,“簧”原指乐器中的簧片,比喻声音的灵活多变,因此“巧舌如簧”形象地表达了语言的流畅与变化。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展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巧舌如簧”的含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