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的词语解释】“巧舌如簧”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口才出众,但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其言辞花哨、不切实际或善于诡辩。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巧言》,原句为“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说话像乐器一样动听,但脸皮却很厚,含有讽刺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巧舌如簧”多用于描述那些擅长言辞、能言善辩的人,尤其是那些在辩论、演讲或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的人。然而,根据语境的不同,也可以带有批评的意味,指出其言过其实或缺乏真诚。
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巧舌如簧 |
拼音 | qiǎo shé rú huáng |
出处 | 《诗经·小雅·巧言》 |
释义 | 形容人能说会道,言辞流利,但有时带有贬义,指言辞花哨、不切实际或善于诡辩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口才,也可用于批评言过其实的人 |
近义词 | 能言善辩、口若悬河、伶牙俐齿 |
反义词 | 呆若木鸡、笨嘴拙舌、寡言少语 |
例句 | 他虽巧舌如簧,但内容空洞,难以令人信服。 |
词语解析
“巧”意为巧妙、灵活;“舌”指舌头,引申为口才;“如簧”比喻声音像乐器中的簧片一样动听、悦耳。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语言的技巧性和表现力,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褒义或贬义。
在日常使用中,若想表达对某人口才的赞赏,可以用“巧舌如簧”来夸奖其表达能力;而如果想指出某人只是善于言辞,却没有实质内容,则可能带有轻微的批评意味。
总之,“巧舌如簧”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既展现了语言的魅力,也提醒我们在欣赏口才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容的真实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