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的既什么意思】在古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含义丰富的词语。例如,“七月既望”中的“既”字,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既然”的意思,其实不然。本文将详细解析“七月既望”中“既”的含义,并结合相关背景进行总结。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七月既望”出自《赤壁赋》——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文中写道: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朋友乘船在赤壁下游览。
二、“既”的含义解析
在“七月既望”中,“既”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其基本含义是“已经”或“……之后”。在这里,“既望”是指“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之后一天,即十六日。
因此,“七月既望”可以理解为:“七月十六日”。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七月 | 农历月份 | 指的是农历七月 |
既 | 表示“已经”或“……之后” | 是一个文言虚词,用于表示时间顺序 |
望 | 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 是月亮最圆的时候,称为“望月” |
既望 | 表示“望日之后” | 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
三、常见误解与辨析
1. 误以为“既”是“既然”
在现代汉语中,“既”常用于“既然”这样的结构中,表示因果关系。但在古文中,“既”更多是时间副词,表示“已经”或“……之后”。
2. “望”不是“希望”
“望”在古文中常指“望日”,即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希望”的意思。
3. “既望”是特定日期
在古代,人们常用“既望”来标记一个月中的具体日期,如“既望”为十六日,“既晦”为月末最后一天等。
四、总结
“七月既望”中的“既”并非“既然”,而是表示“已经”或“……之后”的意思。结合“望”字,整个短语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日。这一表达方式在古文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描写时间、节气或节日时使用频繁。
通过了解这些文言词汇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关键词:七月既望、既、望、文言文、苏轼、赤壁赋、古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