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的既的意思】在古文学习中,“七月既望”是一个常见的表达,出自《赤壁赋》。其中“既”字是理解整句的关键。本文将对“七月既望”的含义进行解析,并详细说明“既”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一、
“七月既望”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意思是“七月的下旬”。这里的“既”表示“已经”或“之后”,“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即“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的十六日。因此,“七月既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日。
“既”在古文中常用于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既……又……”、“既……则……”等结构,表示“已经……并且……”或“既然……那么……”。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七月既望 | 农历七月十六日 | “七月”指月份,“既”表示“已经”或“之后”,“望”指农历十五日,故“既望”为“过了望日”,即十六日 |
既 | 表示时间先后 | 在“既望”中表示“已经过了”,引申为“之后” |
望 | 农历十五日 | 古代以月相变化来纪日,十五日为“望” |
背景出处 | 《赤壁赋》 | 出自苏轼的作品,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 |
三、延伸说明
“既”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除了在“既望”中表示时间之外,还有多种用法:
- 表示时间先后:如“既成,乃可动”(已经完成,才可以行动)。
- 表示因果关系: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然知道这样,也想知道为什么)。
- 表示并列关系:如“既学文,又习武”(既学文,又习武)。
在现代汉语中,“既”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成语或固定搭配中仍常见,如“既往不咎”、“既定事实”等。
四、结语
“七月既望”中的“既”表示“已经”或“之后”,结合“望”字,构成一个特定的时间表达方式。理解这一短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内容和文化背景。通过分析“既”的不同用法,可以更深入地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语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