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介绍】《三国志》中记载的“挥泪斩马谡”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失败后,因马谡违抗军令、导致战败而将其处死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治军严明、以法治军的原则,也展现了他与马谡之间深厚的个人情谊,最终只能忍痛做出决定。
一、事件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事件名称 | 挥泪斩马谡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及《三国演义》 |
时间 | 228年(建兴六年) |
地点 | 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 |
主要人物 | 诸葛亮、马谡、王平、张郃 |
背景 | 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派马谡镇守街亭,但马谡不听劝告,擅自驻扎山上,被张郃击败,导致蜀军溃败 |
二、事件经过简述
马谡是诸葛亮极为器重的将领,曾多次参与重要决策。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命其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以阻挡魏将张郃的进攻。然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部署,选择在山上扎营,认为可以居高临下,占据优势。结果却被张郃切断水源,导致士卒溃散,街亭失守,整个北伐计划因此受挫。
战败后,马谡逃亡,被俘后送至诸葛亮处。面对众将的求情和自己对马谡的赏识,诸葛亮内心十分痛苦,但为了整肃军纪、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最终下令处死马谡。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角度 | 内容 |
诸葛亮 | 体现其“法不可违”的治军理念,虽有私情,仍以国事为重 |
马谡 | 失败源于轻敌冒进,未能听取部将王平的建议 |
历史意义 | 成为“赏罚分明”的典型例子,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
文学形象 | 在《三国演义》中被渲染得更为悲壮,突出诸葛亮“挥泪”的情感 |
四、结语
“挥泪斩马谡”不仅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关键节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与“法理”冲突的经典案例。它揭示了领导者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艰难抉择,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制度中纪律的重要性。这一事件至今仍被广泛讨论,成为研究三国历史和人物关系的重要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