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王是指什么人】“宜将剩勇追穷寇”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表达了对彻底消灭敌人、不给其喘息之机的决心。其中,“霸王”一词指的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项羽,他因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而被后人称为“西楚霸王”。
一、
“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王”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羽,史称“西楚霸王”。他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成为反秦势力的领袖。然而,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毛泽东引用“不可沽名学霸王”,意在告诫革命者不要像项羽那样因骄傲自满、优柔寡断而失去天下。因此,“霸王”在这里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失败来警示人们要坚定革命意志,彻底完成革命任务。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 原句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霸王”指谁 | 秦末起义领袖项羽,史称“西楚霸王” |
| 项羽背景 | 秦朝末年,反秦起义军首领,曾大败秦军主力 |
| 项羽结局 | 楚汉战争失败,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
| 毛泽东用意 | 警示革命者要彻底胜利,不可重蹈项羽覆辙 |
| 借古讽今 | 用项羽的失败教训,强调革命不能半途而废 |
三、结语
“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王”并非泛指任何强者,而是特指历史上的项羽。通过这一典故,毛泽东不仅表达了对革命彻底性的追求,也展现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