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典故最初的原因】“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极度紧张、劳累或出汗非常多。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人物有关,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其出处和含义,下面将从典故背景、原文出处、意义演变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典故背景
“汗流浃背”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与名将马援有关。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曾多次出征边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一次征战中因长途跋涉、天气炎热,导致身体疲惫,汗水湿透衣背,因此被后人称为“汗流浃背”。
这一典故原本是用来描述战争中的艰苦环境和将士的辛劳,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形容人极度劳累或紧张的成语。
二、原文出处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原文内容 | “(马援)行军数月,风餐露宿,汗流浃背。” |
意义 | 描述马援在行军途中,因恶劣环境而身体疲惫、汗水浸透衣背的情景 |
三、意义演变
时期 | 用法 | 含义 |
东汉 | 实际描写 | 形容战士行军时的辛苦 |
南北朝 | 文学引用 | 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人的劳累 |
宋代以后 | 日常使用 | 成为常用成语,泛指因紧张、劳累而出汗多 |
现代 | 广泛使用 | 多用于描述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等情况 |
四、现代用法举例
场景 | 例句 |
工作场合 | 他连续加班三天,累得汗流浃背。 |
考试现场 | 考试前紧张得汗流浃背。 |
运动后 | 跑完五公里后,他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
五、总结
“汗流浃背”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时期马援的征战经历,最初是为了描述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下奔波劳碌的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体力劳动后的疲惫,也常用于表达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现代用法,“汗流浃背”都体现了人们对辛勤付出和精神压力的一种形象化表达。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后汉书·马援传》 |
最初原因 | 马援征战途中因劳累、炎热而汗流浃背 |
原文内容 | “行军数月,风餐露宿,汗流浃背。” |
演变过程 | 从实写到文学引用,再到日常使用 |
现代用法 | 描述劳累、紧张或运动后出汗多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汗流浃背”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承载了古代将士的艰辛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