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解释】“朝三暮四”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意是说,有人早上给猴子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后来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因此大怒。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的行为,也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不专一、心思不定,或者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来回摇摆。
“朝三暮四”原本出自《庄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猴子和栗子的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常见的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早上三个,晚上四个”,但在实际使用中,它更多地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不稳定、善变,缺乏坚定的立场或目标。这个成语既可以用于批评别人,也可以自省,提醒人们做事要专注、有恒心。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朝三暮四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因改变数量引发猴子不满 |
现代含义 | 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也可指做事不专一、心思不定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行为善变,或自我提醒需坚定目标 |
同义词 | 反复无常、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
反义词 | 一心一意、坚定不移、专心致志 |
用法举例 | 他总是朝三暮四,让人难以信任。 |
通过了解“朝三暮四”的来源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方式,并在生活中避免成为“朝三暮四”的人,保持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更加专注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