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意是说,一个人早上给猴子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后来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却因此感到不满。这个成语原本用来讽刺那些反复无常、变化多端的人或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三暮四”逐渐演变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做事不专一、意志不坚定,或者指某人的行为反复无常、没有原则。
“朝三暮四”最初出自《庄子》,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猴子分栗子的故事。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做事不专一、反复无常,缺乏恒心和定力。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批评那些立场不坚定、容易改变主意的人,也常用来描述某些行为或政策的反复不定。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朝三暮四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早三晚四,后改为早四晚三,猴子因不满而生气 |
引申义 | 形容人做事不专一、反复无常 |
现代用法 | 批评人意志不坚定、行为不稳定 |
情感色彩 | 贬义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或政策的反复性、不可靠性 |
类似成语 | 朝秦暮楚、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
通过了解“朝三暮四”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同时也避免误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