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伏生,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学者和经学家,以传授《尚书》而闻名。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儒家经典的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伏生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朝代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更清晰地呈现相关信息。
一、伏生的基本信息总结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汉之际人,原为齐人,后迁居山东。他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藏匿《尚书》于墙壁中,得以保存这一经典文献,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伏生”。西汉初年,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博士,负责讲解《尚书》。他的学说对汉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伏生所处的朝代
伏生主要活动于秦末至西汉初年,具体来说,他经历了秦朝的统一与暴政,以及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动荡。他的事迹多记载于《汉书·儒林传》等史书中。
三、伏生的历史贡献
1. 保存《尚书》:在秦始皇焚书期间,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使其免遭毁灭。
2. 传承经典:汉初恢复文化,伏生出仕,讲授《尚书》,成为当时最重要的经学大师之一。
3. 影响后世:他的讲授奠定了汉代《尚书》学的基础,对后来的经学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伏生相关历史背景
项目 | 内容 |
所处朝代 | 秦末至西汉初年(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
原籍 | 齐国(今山东一带) |
职业 | 学者、经学家、博士 |
主要成就 | 保存并传授《尚书》 |
历史评价 | “经学之祖”、“儒家重要人物” |
文献记载 | 《汉书·儒林传》、《史记·儒林列传》 |
五、结语
伏生作为秦汉之际的重要人物,不仅在学术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坚守文化传承的精神。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智慧与毅力的赞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一种象征。了解伏生的生平与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