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什么意思】“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甲》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又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君子以仁安,以义治,故天下可得而正也。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满足,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我。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做到“自得”,即内心自在、安然。
一、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心理状态。它表达的是:一个真正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自得”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自信与坚持。
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重视内在品德、追求内心和谐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挑战时,应注重自身的修养与心态调整,而不是一味抱怨外界环境。
二、表格对比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大学》 |
| 原文 |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 含义 | 君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满足 |
| 核心思想 | 强调内在修养、心理素质与道德境界 |
| 现实意义 | 面对困境时保持平和心态,注重自我提升 |
| 与现代关联 | 提倡心理健康、情绪管理、积极应对挑战 |
| 相关思想 |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
| 对比其他说法 | 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相似之处 |
三、结语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它告诉我们:外在环境无法改变,但内心可以修炼。只要我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心理素质,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从容与自得。这正是中华文化中“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