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写什么书】《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大型文献。它由明成祖朱棣主持编纂,于1403年开始,历时四年完成。这部巨著汇集了当时中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各类知识,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诗词歌赋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永乐大典》的基本信息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永乐大典 |
| 编纂时间 | 1403年—1407年(明朝永乐年间) |
| 编纂者 | 明成祖朱棣主持,解缙、姚广孝等参与 |
| 总卷数 | 约37000卷(现存仅400余卷) |
| 字数 | 约3.7亿字 |
| 内容范围 | 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技艺、诗词歌赋等 |
| 编纂形式 | 类书,按韵编排,分类整理 |
| 原始载体 | 册页装,以毛笔书写 |
| 存世情况 | 多数散佚,现存约400余卷 |
二、《永乐大典》的内容与作用
《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其主要目的是收集和保存当时已知的各种知识。它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旨在为皇帝和官员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它的编纂方式非常独特,按照“韵”来排列内容,即按音节分门别类,将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归在一起,并引用各种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读者可以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此外,《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已经失传的古籍内容,如《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三、《永乐大典》的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尤其是那些已经失传的书籍。
- 学术价值: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 政治象征:体现了明代中央集权下的文化政策,也反映了皇权对文化的重视。
- 世界影响: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对后来的类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永乐大典》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文献,不仅内容浩繁,而且编纂严谨,是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虽然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失,但现存的部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