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记承天寺夜游

2025-10-09 03:13:11

问题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卡到崩溃,求给个解决方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9 03:13:11

记承天寺夜游】一、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东坡七集》中。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独自游历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共赏明月的闲适之情。

全文虽短,却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不仅是一次夜游的记录,更是作者情感与哲思的体现。

二、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项目 内容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体 散文(游记类)
写作背景 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于政治失意时期。
主要内容 夜晚无事,与友人张怀民一同游览承天寺,赏月、谈心,抒发情怀。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主要手法 白描、写景抒情、对比、借景抒情
主题思想 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惜。
艺术特色 意境空灵,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而富有韵味。

三、原文节选及赏析

原文节选: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赏析:

这段文字写的是苏轼在月夜难眠,想到无人共赏明月,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好友张怀民。语言平实自然,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通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等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热爱。

四、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

情感/哲理 内容体现
孤独与寂寞 “念无与为乐者”,表达作者在贬谪中的孤独感。
闲适与豁达 “相与步于中庭”,表现出作者在困境中仍能享受生活。
对自然的赞美 描写月夜景色,展现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友情的珍贵 与张怀民同游,体现友情在艰难岁月中的慰藉作用。
人生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

五、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散文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章以简驭繁,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的艺术造诣与人生智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