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电影刺客联盟和国内抗战神片都演了枪斗术这么一个烂梗】在影视作品中,枪斗术(Gun Fu)作为一种结合了枪械与武术的动作设计形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元素。然而,无论是好莱坞的《刺客联盟》(The Equalizer 系列),还是国内一些抗日题材的“神剧”,都将这一动作设计推向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这种“枪斗术”不仅缺乏真实感,还被反复滥用,成为观众眼中的一种“烂梗”。
一、
《刺客联盟》系列电影中,主角罗伯特·麦考(Robert McCall)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客”,但他在战斗中展现的精准射击与近身格斗技巧,被部分观众误认为是“枪斗术”。实际上,这更接近于现代战术动作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枪斗。
而国内一些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如《战雷》《亮剑》等,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常常加入夸张的枪斗术场景,比如“子弹打飞后还能用枪托砸人”、“一边跑一边开枪不打偏”等,这些情节严重脱离现实,却因为“燃”而被观众接受,甚至成为某些剧集的标志性元素。
尽管两者背景不同,但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将枪斗术作为吸引眼球的手段,导致这一动作设计被过度使用,最终沦为一种“烂梗”。
二、对比表格
项目 | 《刺客联盟》(美国) | 国内抗战神片 |
类型 | 动作/惊悚 | 抗战/历史 |
主角定位 | 战术专家/前特工 | 军事指挥官/战士 |
枪斗术表现 | 精准射击+简单格斗 | 夸张动作+超现实效果 |
真实性 | 相对合理 | 明显脱离现实 |
观众评价 | 被认为是“硬核动作” | 被批为“神剧” |
是否为烂梗 | 部分观众认为是噱头 | 被广泛视为“烂梗” |
三、结语
枪斗术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它在某些作品中确实能提升动作场面的观赏性。但当它被滥用、夸张化,甚至成为剧情漏洞的遮羞布时,就变成了观众眼中的“烂梗”。无论是好莱坞的《刺客联盟》,还是国内的抗战神剧,都应该在追求视觉刺激的同时,尊重观众的审美与逻辑判断。否则,再精彩的枪斗术,也会因过度使用而失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