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曹刿论战原文】《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散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协助鲁庄公以弱胜强的故事。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曹刿的军事智慧和政治远见,也体现了“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一、文章总结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史官所记。文章围绕齐鲁长勺之战展开,讲述了曹刿与鲁庄公关于作战策略的对话,最终鲁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曹刿作为一位平民出身的谋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提出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观点,强调了民众支持的重要性。他主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并建议在敌人疲惫时发起进攻,最终帮助鲁国取得了胜利。
二、内容要点表格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庄公十年》 |
作者 | 不详(一般认为是战国史官) |
背景 |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双方在长勺交战 |
主要人物 | 曹刿、鲁庄公 |
主题思想 | 强调“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提出“一鼓作气”的作战原则 |
核心观点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作战策略 | 鼓励士气,选择时机出击,避免敌军士气恢复 |
结局 | 鲁国以弱胜强,击败齐军 |
三、阅读启示
《曹刿论战》不仅是一篇历史故事,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文章。它告诉我们:
-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多少,更在于民心向背;
- 智慧比蛮力更重要,有谋略才能克敌制胜;
- 平民并非无用,有时他们的见解反而更具真知灼见。
结语:
《曹刿论战》虽短,却言简意赅,语言质朴却富有力量。它不仅是古代战争智慧的体现,更是对领导力、民心、战略思维的深刻探讨。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文言文的理解,更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智慧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