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价而沽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约定成俗的出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成语或俗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待价而沽”、“无人问津”、“束之高阁”和“约定成俗”这四个词语的出处,看看它们分别来自哪里,以及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一、
1. 待价而沽:原意是等待高价出售,比喻等待有好的机会或条件才行动。出自《论语·子罕》:“吾与点也。”后世引申为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
2. 无人问津:意思是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形容冷落或不受欢迎。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的冷漠。
3. 束之高阁:把东西放在高架子上,比喻把事情搁置一边,不予理会。出自《晋书·王导传》,后来多用于形容对事物的忽视或放弃。
4. 约定成俗:指人们长期共同遵守的习惯或规则,成为一种风俗。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强调社会习俗的形成过程。
二、表格展示
成语/俗语 | 出处 | 原文出处 | 含义解释 |
待价而沽 | 《论语·子罕》 | “吾与点也。”(后人引申) | 比喻等待高价出售,引申为等待合适的时机或条件。 |
无人问津 | 《后汉书·王符传》 | “士之贤者,虽隐于岩穴,亦有人问津。” | 形容冷落、不受欢迎,无人关注或尝试。 |
束之高阁 | 《晋书·王导传》 | “以书置之高阁,不复省览。” | 比喻把事情搁置一边,不予理会或放弃。 |
约定成俗 | 《礼记·曲礼上》 |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信次之。” | 指人们长期共同遵守的习惯或规则,逐渐形成风俗。 |
三、结语
这些成语和俗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规范。了解它们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使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