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价而沽出处及造句】“待价而沽”是一个常见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等待更高价格再出售的行为。它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在现代汉语中也广泛使用。以下是对该成语的出处、含义以及相关造句的总结。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待价而沽 |
拼音 | dài jià ér gū |
出处 | 《论语·子罕》 |
含义 | 原意是等待高价才出卖,比喻等待有利条件或时机,不急于行动;也可形容人自视清高,不愿轻易接受低价值的交易。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物在等待更好的机会或更高的价值。 |
近义词 | 待时而动、择木而栖、守株待兔(部分语境) |
反义词 | 贪多务得、急功近利、见利忘义 |
二、出处详解
“待价而沽”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后世引用中,常将“待价而沽”与孔子的某些思想联系起来,表示对理想和价值的坚持。虽然原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待价而沽”,但这一成语后来被引申为表达一种等待合适时机或条件的行为。
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待价而沽”逐渐成为形容人有志向、有抱负,不愿轻易妥协的象征。例如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也有类似表达。
三、造句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一直待价而沽,不肯轻易接受这份工作。 | 表示他希望找到更好的机会,不愿随便接受低待遇的工作。 |
这件古董目前待价而沽,买家需耐心等待。 | 指物品暂时不急于出手,等待合适的买家和价格。 |
在职场中,有些人选择待价而沽,希望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 | 表达一种对职业发展的期待和谨慎态度。 |
他虽才华横溢,却因待价而沽,错失了许多机会。 | 表示过于挑剔或等待,反而导致不利后果。 |
四、使用建议
“待价而沽”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尤其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应避免误用。它更多用于褒义或中性语境,强调对价值的追求,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有消极意味,如过度等待而错失良机。
总的来说,“待价而沽”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选择时要理性判断,既不过于急躁,也不盲目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