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手不释卷”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读书。下面将对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典故。
一、
“手不释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讲述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有学识的将领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也表达了勤奋学习的精神。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手不释卷”的原文内容较为简短,但意义深远。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原文、出处、注释和翻译四个部分,以表格形式呈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手不释卷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
原文 |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注释 | - “士别三日”:指士人分别三天后,应另眼相看。 -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 “治经为博士”:研究经典成为博士。 - “涉猎”:广泛阅读。 - “见往事耳”:了解过去的事情罢了。 |
翻译 | 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后,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过去的事情罢了。你说你事务多,哪像我?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好处。” |
三、延伸理解
“手不释卷”不仅是对吕蒙学习态度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重视学习、不断进取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要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四、结语
“手不释卷”作为一则经典的文言文故事,不仅语言简洁,而且寓意深刻。通过对其原文与翻译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也能从中汲取学习的动力。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文言文故事或成语,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