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是什么意思】“悲天悯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世间万物充满同情和怜悯之心,尤其是对社会的不公、人民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同情。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反映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悲天 | 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悲伤 |
悯人 | 对人间的疾苦表示同情 |
整体意思是:对天地间的苦难感到哀痛,对人间的不幸充满怜悯之情。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虽未直接使用“悲天悯人”,但其精神一致。 后世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如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有仁爱之心、心怀天下的人,也可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文章风格。 |
近义词 | 同情众生、仁爱宽厚、悲天悯世 |
反义词 | 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自私自利 |
三、文化内涵
“悲天悯人”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强调人应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弱势群体,倡导公平正义。在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往往与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相呼应。
四、现代应用
场景 | 应用举例 |
文学创作 | 作家在作品中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体现对人民的同情。 |
道德教育 | 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学会关心他人。 |
社会评论 | 在新闻报道中,呼吁公众关注民生问题。 |
五、总结
“悲天悯人”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境界,代表着对世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它不仅仅是对苦难的同情,更是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对天地间苦难的哀痛,对人间疾苦的同情 |
出处 | 与儒家思想相关,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 |
用法 | 形容有仁爱之心、心怀天下之人 |
现代意义 | 弘扬社会正能量,倡导关爱与责任 |
通过了解“悲天悯人”的含义及其文化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份善意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