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典故出处】“病入膏肓”是一个常用于形容病情严重、无法救治的成语。这个成语不仅在医学领域中使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比喻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其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典故来源总结
“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左传》,是关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历史记载。故事讲述的是晋景公生病,召见名医医缓为其诊治,医缓认为病情已至“膏肓”之处,无法治愈,最终晋景公病逝。
“膏肓”在古代中医术语中指的是心尖脂肪与膈膜之间的区域,被认为是人体内最深处的部位,也是治疗难度最大的地方。因此,“病入膏肓”被引申为病情严重、无可救药的状态。
二、相关资料汇总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病入膏肓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 |
典故内容 | 晋景公病重,医缓诊后认为病已至“膏肓”,无法救治。 |
膏肓含义 | 心尖脂肪与膈膜之间,古时认为最难治疗的部位。 |
引申义 | 比喻病情严重或问题不可挽回。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景公患病事件。 |
文化影响 | 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严重问题或不可逆的状况。 |
三、结语
“病入膏肓”作为一则源自《左传》的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在现代汉语中,它已经成为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提醒人们面对问题时要早作应对,避免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