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杀卫玠的典故是什么呢】“看杀卫玠”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魏晋时期名士卫玠因容貌俊美、气质非凡,引得众人争相观看,最终因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而去世的故事。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外貌或才华出众而被过度关注,甚至因此带来负面影响。
一、典故原文
> 《世说新语·容止》:
> 卫玠年五岁,有令誉。父尝与客语,玠从床前过,客问:“此儿何如?”答曰:“小儿虽小,能辨清浊。”客曰:“此子可,当共语。”遂与语,果奇之。及长,风神秀彻,时人谓之“玉人”。及渡江,见群公,咸叹曰:“此真王佐才也。”后为太傅西阁祭酒,卒年二十七。
二、典故背景
卫玠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美貌和才学著称。他年少成名,容貌俊美,举止优雅,被誉为“玉人”。当时人们对他极为推崇,常常聚集在一起观赏他的风采。由于围观人数众多,卫玠在一次外出时因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而病逝,年仅27岁。
三、典故寓意
“看杀卫玠”这一典故有以下几层含义:
| 意义 | 解释 |
| 外貌与才华的吸引力 | 卫玠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关注,体现了个人魅力对社会的影响。 |
| 过度关注的代价 | 因为被过多关注,导致身心疲惫,最终引发悲剧。 |
| 社会风气的反映 | 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阶层对名士的崇拜和追捧现象。 |
| 命运无常 | 表达了对天才早逝的惋惜与感慨。 |
四、现代启示
1. 关注与压力并存:现代社会中,公众人物往往面临类似的困扰,过度关注可能带来心理负担。
2. 珍惜生命与健康:无论才华多高,都应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3. 理性看待赞美:外界的赞誉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保持内心的平静更为重要。
五、总结
“看杀卫玠”的典故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提醒我们既要欣赏才华与美丽,也要注意其背后可能带来的压力与风险。它不仅是对一位名士的追忆,更是对人性、社会和生命的深刻反思。
| 典故名称 | 看杀卫玠 |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 |
| 主角 | 卫玠(东晋名士) |
| 含义 | 因美貌与才华被过度关注,最终因身心疲惫而早逝 |
| 寓意 | 过度关注的代价、才华与命运的关系 |
| 现代启示 | 关注与压力并存、珍惜健康、理性看待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