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綮是古今异义】在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其中,“肯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将对“肯綮”的古今意义进行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总结。
一、什么是“肯綮”?
“肯綮”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养生主》中,原文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里的“肯綮”指的是筋骨结合的地方,即肌肉与骨骼交汇之处,是牛体中最难处理的部分。
从字面来看,“肯”有“合”之意,“綮”指“结”,合起来就是“关节处的连接点”。
二、古今意义的变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肯綮”一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项目 | 古义 | 今义 |
含义 | 筋骨结合之处,牛体最难处理的部分 | 比喻关键、要害、核心问题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事物结构或操作难点 | 多用于比喻事物的关键点或重要环节 |
例句 | “技经肯綮之未尝。”(《庄子》) | “这个问题是解决整个方案的肯綮。” |
三、为什么“肯綮”属于古今异义词?
1. 语义演变:从具体的身体部位,逐渐抽象化为抽象概念。
2. 使用频率:古文中多用于描述实际操作中的难点,现代则更多用于抽象表达。
3. 文化影响:随着文学和哲学的发展,“肯綮”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四、总结
“肯綮”一词原本是描述牛体中难以处理的部位,后逐渐演变为比喻事物的关键或核心。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实指到虚指的变化,正是“古今异义”现象的典型表现。了解这一类词汇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也能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附:总结关键词
- 肯綮
- 古今异义
- 关键点
- 抽象化
- 文化演变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古今异义词,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