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城西百余步原文及翻译】一、
《道州城西百余步》是一篇描写唐代地方风土人情与社会状况的散文,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在道州城西百余步处所见所闻。文章不仅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还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官府的治理情况。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本文虽短小精悍,但内容深刻,是研究唐代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焉。 | 道州城西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溪流。 |
溪水清浅,可涉而过。 | 溪水清澈而浅,可以涉水而过。 |
溪上有石桥,桥下多沙石。 | 溪上有一座石桥,桥下有很多沙石。 |
桥东有村,村中人皆务农。 | 桥东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都以种田为生。 |
农事忙时,鸡犬相闻。 | 农忙时节,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见。 |
其民朴拙,不习文墨。 | 这里的百姓质朴诚实,不熟悉文墨。 |
官吏来往,必先问其田亩。 | 官吏经过时,必定先询问他们的田地情况。 |
田亩多者,税亦重。 | 田地多的人,赋税也更重。 |
民苦于赋役,莫敢言。 | 百姓苦于赋税和劳役,不敢抱怨。 |
吾尝问之,曰:“吾不知书。” | 我曾经问他们,他们说:“我们不懂书。” |
三、结语
《道州城西百余步》虽篇幅不长,却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基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文章通过描绘一个偏远乡村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当时农民的艰辛与无奈。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表达了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体现了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值得深入阅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