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旷撞晋平公文言文翻译】《师旷撞晋平公》是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师旷以巧妙的方式劝谏君主的故事。文章通过“撞”这一行为,表达了智者在面对君主错误时,如何以委婉而有力的方式进行劝谏。
一、原文简要
原文: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二、翻译与总结
文言文句子 | 现代汉语翻译 |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纪已经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 晋平公认为自己年事已高,学习已经来不及了。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师旷用“炳烛”比喻晚年学习,暗示即使年老也可以学习。 |
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却戏弄君主的呢?” | 晋平公认为师旷是在讽刺他,因此责备他。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师旷说:“我是盲人,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轻时好学,如同太阳初升;壮年时好学,如同正午的阳光;年老时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点燃的蜡烛之光,怎么能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呢?” | 师旷以“炳烛”为喻,强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坚持学习,并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
平公曰:“善哉!” | 晋平公说:“说得对啊!” | 晋平公被师旷的智慧所折服,表示赞同。 |
三、
《师旷撞晋平公》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历史寓言,主要讲述的是师旷以智慧和机敏劝谏晋平公不要因年老而放弃学习。通过“炳烛”这一形象比喻,师旷巧妙地引导君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成功改变了晋平公的态度。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师旷的智慧与胆识,也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谏臣角色。它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愿意,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四、延伸思考
1. 劝谏的艺术:师旷并未直接批评晋平公的观念,而是用比喻的方式让对方自己领悟,这是高明的劝谏方式。
2. 学习无止境: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正如文中所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 智者的担当:师旷作为臣子,敢于直言,体现了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师旷撞晋平公》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智慧,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借鉴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