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仗马历史典故】“寒蝉仗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仍保持气节、不屈不挠的人。该典故出自《后汉书·王符传》,讲述了东汉时期一位名叫王符的学者,在朝廷中直言敢谏,却因言获罪,最终隐居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行为被后人称为“寒蝉仗马”,象征着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精神。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主要人物 | 王符(东汉学者) |
故事背景 | 王符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隐居山林,生活清苦 |
成语含义 | 比喻在困境中仍坚持操守、不屈服的人 |
二、成语解析
“寒蝉”原指冬天的蝉,因其在寒冷季节仍能鸣叫,象征坚韧;“仗马”则是指在朝廷中担任警卫的马,虽无言却忠于职守。两者结合,寓意人在逆境中依然坚守职责与信念。
三、引申意义
项目 | 内容 |
文化内涵 | 强调人格尊严与精神气节 |
历史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志士的精神象征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在困难中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 |
四、相关诗句
诗句 | 出处 | 作者 |
“寒蝉噤欲语,仗马立无声。” | 《古诗十九首》 | 佚名 |
“寒蝉不语知秋晚,仗马长嘶识路遥。”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 |
五、总结
“寒蝉仗马”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坚韧和气节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
结语:
“寒蝉仗马”虽源于古代,但其精神内核穿越时空,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不惧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