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逃之夭夭】“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遇到危险、压力或不愿面对的情况时,迅速逃跑的行为。这个成语不仅带有形象的描绘,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趣味。
一、成语解释
“逃之夭夭”字面意思是“逃得无影无踪”,常用来形容人慌乱中迅速逃离现场,尤其是为了躲避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或责任。这个成语多带有一种调侃或讽刺的意味,有时也用于描述动物在受到惊吓后快速逃跑的情景。
二、来源与演变
“逃之夭夭”最早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逃之夭夭”,用来形容人逃跑的状态。虽然语义发生了变化,但“夭夭”一词仍保留了“美丽、活泼”的含义,使得整个成语在表达上更具画面感和生动性。
三、用法与语境
使用场景 | 举例说明 | 情感色彩 |
日常口语 | “他一看警察来了,就逃之夭夭。” | 轻松、调侃 |
文学作品 | “面对敌人的追捕,他只能逃之夭夭。” | 紧张、严肃 |
动物描写 | “小兔子被猎犬追得逃之夭夭。” | 生动、形象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词语 |
近义词 | 逃跑、开溜、溜之大吉、落荒而逃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坚守阵地 |
五、使用注意事项
1. 语境适宜:此成语多用于轻松或调侃的语境,不适合用于正式场合。
2. 避免过度使用:频繁使用会削弱其表达效果,建议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是否使用。
3. 注意对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认为不够尊重,需谨慎使用。
六、总结
“逃之夭夭”是一个富有画面感和生活气息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困境或压力时的逃避行为。它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也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了解它的来源、用法和情感色彩,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逃之夭夭 |
含义 | 形容人迅速逃跑,多用于调侃或描写紧急情况 |
出处 | 《诗经·周南·桃夭》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 |
情感色彩 | 轻松、调侃、生动 |
近义词 | 逃跑、开溜、溜之大吉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