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内容】《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以南京(古称金陵)的名胜“凤凰台”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
一、原文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翻译
原文 | 翻译 |
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嬉游,如今凤凰已去,只剩空台。 |
凤去台空江自流 | 凤凰离去后,台空寂无主,唯有江水独自流淌。 |
吴宫花草埋幽径 | 吴国宫殿的花草早已掩埋在幽静的小路中。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晋代的达官贵人也已化作坟墓,成为历史的遗迹。 |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三座山一半隐入青天之外,仿佛消失在云端。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两条江水将白鹭洲分开,显得宁静而辽阔。 |
总为浮云能蔽日 | 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象征着奸佞当道、忠良被蒙蔽。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看不到长安,让人感到忧愁,表达对朝廷的担忧。 |
三、总结
《登金陵凤凰台》不仅是李白对金陵风光的描写,更是他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吴宫、晋代遗迹的追忆,展现了盛极一时的王朝终将衰落的规律;而“浮云蔽日”的比喻,则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与不安。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凝练,体现了李白诗歌的典型风格。
内容要点 | 说明 |
诗歌主题 | 历史兴亡、个人忧思 |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
情感基调 | 感伤、忧愤、怀古 |
历史背景 | 南朝时期金陵的繁华与衰落 |
作者意图 | 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现实的不满 |
如需进一步探讨李白的其他作品或历史背景,可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