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读书百遍下一句】“董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的一句话,常被用来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对一本书反复阅读很多次,那么书中的道理和含义自然就会明白。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董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学者董遇的故事。董遇以勤学苦读著称,他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下一句的来源与解释
根据正史记载,“董遇读书百遍”的下一句为:
> “或问不识字者,曰:‘当以三余’。”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问那些不识字的人怎么办,董遇回答说:“应该利用三种空闲时间(即冬、夏、夜)来学习。”
这进一步说明了董遇不仅强调“读书百遍”,还提倡“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体现出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习方法的深刻理解。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说法 | 内容 | 出处 | 含义 |
原句 | 董遇读书百遍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 |
下一句 | 其义自见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反复阅读后,书中的意思自然会明白 |
补充问答 | 或问不识字者,曰:“当以三余。”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提倡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
四、现代启示
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快速获取知识,但真正的理解往往需要时间和重复。而“三余”之说则提醒我们,学习不应局限于固定时间,应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点滴时间,持续积累。
五、结语
“董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是古代学者的学习理念,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来自坚持与积累,而不是一时的灵感或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