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风丧胆是什么意思】“闻风丧胆”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听到某种消息或看到某种情况后,感到极度恐惧,甚至吓得失去勇气。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敌人或对手在面对强大势力时的恐惧心理。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闻风丧胆 |
拼音 | wén fēng sàng dǎn |
出处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注:实际出处略有不同,常见用于描述敌军畏惧情绪) |
释义 | 听到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非常害怕。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敌人或对手在面对强敌时的恐惧心理。 |
近义词 | 胆战心惊、惊慌失措、闻风而逃 |
反义词 | 面不改色、临危不惧、泰然自若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敌军恐惧 | “敌军一听说我军主力到来,顿时闻风丧胆,纷纷溃逃。” |
形容人极度害怕 | “他一听是警察来了,立刻闻风丧胆,连话都不敢说。” |
表达对强者的敬畏 | “面对这位传奇人物,所有人都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 |
三、拓展理解
“闻风丧胆”虽然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但也可以用来侧面反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强大和威慑力。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和人物的心理描写。
需要注意的是,“闻风丧胆”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同时,它强调的是“听到风声”后的反应,因此更侧重于心理层面的恐惧,而非实际行动上的逃跑。
四、总结
“闻风丧胆”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未知或强大对手时的极度恐惧。它不仅表达了恐惧的情绪,也反映出对方的威势与影响力。在写作或表达中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