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译文及注释】《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文章通过描写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一、
《后赤壁赋》以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为背景,描绘了秋夜江景的清幽壮丽,并借景抒情,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二、译文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东坡,行至夏口,舟行适赤壁之下。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东坡居住,走到夏口,乘船来到赤壁之下。 |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雪堂”是苏轼在黄州的住所;“东坡”是他的耕种之地。 |
月白风清,水波不兴,徐而察之,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月光洁白,微风轻拂,水面平静无浪,仔细观察,只见山势高峻,月亮显得较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 | 描写秋夜江景,展现自然之美。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而江山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 | 表达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于是我们喝酒喝得很高兴,拍着船舷唱起歌来。 | 表现作者与友人共赏美景时的愉悦心情。 |
其声呜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那歌声悠扬婉转,余音绵长,像一条细线一样不断。 | 形容歌声的悠长与美感。 |
寒蝉凄切,霜天晓角,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 寒蝉凄凉地鸣叫,清晨的霜天中传来号角声,在断鸿的叫声中,我伫立到夕阳西下。 | 引用词句表达孤寂与离愁。 |
而今安在哉? | 现在又在哪里呢? | 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江水有声,岸边高耸千尺,山势高峻,月亮显得较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 | 再次描写赤壁景色,呼应开头。 |
忽然东坡,风起云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突然间东坡上风起云涌,山势高峻,月亮显得较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 | 表现自然景象的变化与作者内心的波动。 |
吾闻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我听说,“道”可以言说,但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恒的“名”。 | 引用老子思想,表达对真理的思考。 |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总是感到满足。 | 表达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 |
三、总结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蕴含哲理的作品。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理想的追求。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通过译文与注释的结合,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的内涵与魅力。
结语:
《后赤壁赋》是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豁达心态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思想层面来看,它都值得深入阅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