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包括什么】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流动性最强、最核心的货币形式。它主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基础,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也称为高能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并投放到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它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流通中的现金(M0)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基础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
| 组成部分 | 定义说明 |
| 流通中的现金 | 包括公众持有的纸币和硬币,是经济中最直接的支付手段。 |
| 商业银行准备金 | 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放的资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
| 法定准备金 | 根据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用于保障流动性。 |
| 超额准备金 | 商业银行在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后,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的额外资金。 |
三、基础货币的作用
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规模,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目标。
2. 影响货币乘数效应
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被放大,形成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如M1、M2)。
3.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基础货币的存在有助于保障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防止因资金短缺引发的金融危机。
四、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源头”,其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手段来调控基础货币的规模,进而影响整体经济运行。
五、总结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的核心货币工具,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它是货币供给的基础,对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深远影响。了解基础货币的构成和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