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辞典简编版】“衣冠禽兽”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外表穿着体面、行为却极其恶劣的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对道德与身份的双重评价,表面上看是“人”,实际上却是“兽”。在现代语境中,“衣冠禽兽”多用于讽刺那些道貌岸然、虚伪自私、行为不端的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以下是对“衣冠禽兽”相关知识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基本概述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衣冠禽兽 |
| 拼音 | yī guān qín shòu |
| 释义 | 表面上穿戴整齐,像人一样,实际上行为如同禽兽,比喻虚伪、道德败坏的人。 |
| 出处 | 最早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等文学作品中,后广泛流传。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某些人外强中干、道德低下。 |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 时间段 | 背景说明 |
| 明代以前 | “衣冠”指士人阶层的服饰,“禽兽”则代表野蛮、无德之人,两者结合形成讽刺意味。 |
| 明代 | 成语广泛使用,成为对官吏、士人道德沦丧的批评工具。 |
| 清代以后 | 成语进一步普及,成为民间常用俗语,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 |
三、常见用法举例
| 句子 | 解析 |
| 他虽然穿得光鲜亮丽,但行为卑劣,简直是个“衣冠禽兽”。 | 描述一个人外表体面,内心恶劣。 |
| 这些贪官污吏,简直是当代的“衣冠禽兽”。 | 批评官员腐败、道德败坏。 |
| 她表面温柔善良,实则心狠手辣,真是个“衣冠禽兽”。 | 用于形容女性或他人虚伪、狠毒的行为。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道貌岸然、假仁假义、虚伪狡诈 |
| 反义词 | 正人君子、诚实守信、德高望重 |
五、文化意义与现实应用
“衣冠禽兽”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表里不一”的强烈批判,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一致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不要只注重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修养。
总结:
“衣冠禽兽”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批判功能。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含义、用法以及文化意义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衣冠禽兽”,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