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是谁】“一字千金”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文章或文字的价值极高,每一个字都价值连城。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涉及一位历史人物和一部重要的著作。
一、
“一字千金”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他组织门客编撰了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书籍,这部书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为了宣传这部书,吕不韦将书放在咸阳城门上,并悬赏:如果有人能改动书中的一个字,就赏赐一千金(即一千两黄金)。结果无人敢改,因此“一字千金”便成为形容文字价值极高的成语。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一字千金 |
| 出处 | 《史记·吕不韦列传》 |
| 主角 | 吕不韦 |
| 著作 | 《吕氏春秋》 |
| 典故内容 | 吕不韦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中一字者赏千金,无人敢动 |
| 成语含义 | 形容文字价值极高,一字之重胜过千金 |
| 历史背景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交流活跃,吕不韦组织编书以推广其思想 |
三、结语
“一字千金”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字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智慧的高度尊重。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用来赞美那些言简意赅、极具分量的文字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