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瘆得慌怎么念】“瘆得慌”是一个比较口语化、带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常见于北方方言中,尤其在山东、河北等地较为流行。它用来形容一种让人感到害怕、不安或毛骨悚然的感觉,类似于“吓人”、“令人胆寒”的意思。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的读音、含义和用法,以下是一份总结性内容,结合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读音 | 含义 | 使用场景 | 备注 |
疰得慌 | shèn dé huāng | 形容让人感到害怕、不安、毛骨悚然的感觉 | 口语表达,多用于描述恐怖、紧张的氛围 | 常见于北方方言,非标准普通话词汇 |
二、词语详解
“瘆得慌”由三个字组成:“瘆”、“得”、“慌”。
- “瘆”(shèn):本意是“冷”,引申为“令人发冷、害怕”。在方言中常用来形容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
- “得”:这里作为助词,表示程度,相当于“得厉害”。
- “慌”(huāng):表示“惊慌、紧张、不安”。
合起来,“瘆得慌”就是“让人感到非常害怕、毛骨悚然”的意思。
三、使用示例
1. 那个老房子晚上一个人去,真是瘆得慌。
2. 他讲的那个故事太吓人了,听得我瘆得慌。
3. 走夜路的时候,总觉得背后有东西跟着,瘆得慌。
四、与相近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相似程度 | 备注 |
惊悚 | 感到极度震惊或害怕 | 高 | 更书面化,常用于文学或影视作品 |
恐怖 | 令人害怕、可怕 | 中 | 更偏向于恐怖片或极端危险的情境 |
发毛 | 感到不安、紧张 | 中 | 常用于形容心理上的不适感 |
五、总结
“瘆得慌”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口语表达,主要用来形容让人感到害怕、不安的心理状态。虽然不是标准普通话中的常用词,但在日常交流中却十分实用,尤其在讲述恐怖经历或紧张情境时,能生动地传达出说话者的情绪。
如果你在听别人讲话时听到这个词,不必困惑,只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含义即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方言词汇,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