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与马超的战斗故事。该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战败或遭遇窘迫时,为了保命或摆脱困境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外在象征的行为。它不仅反映了战场上的紧张局势,也揭示了人物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一、成语解析
出处:《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讲述曹操与马超在渭水之战中交战,曹操兵败,仓皇逃窜,割掉胡须、丢弃战袍,狼狈不堪。
字面意思:
- 割须:指曹操在逃跑过程中,因慌乱而割断了自己的胡须。
- 弃袍:指丢弃了身上的战袍,表示放弃身份和尊严。
引申意义:
- 表示在危急关头,为了生存或逃脱,不得不舍弃平时的体面或象征性的东西。
- 常用来形容人在失败或窘境中的狼狈状态,带有自嘲或讽刺意味。
二、历史背景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马超在渭水一带发生激烈冲突。马超勇猛善战,曹操一度陷入劣势。在撤退过程中,曹操为了躲避追兵,慌乱中割掉了自己的胡须,并丢弃了战袍,表现得非常狼狈。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曹操在战场上面对强敌时的无奈与挣扎。
三、成语用法
用法 | 示例 |
形容人狼狈逃窜 | “他被敌人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割须弃袍,仓皇逃命。” |
表达自嘲情绪 | “这次失败太丢脸了,简直像割须弃袍一样难堪。” |
描写战场惨状 | “这场战役打得十分惨烈,许多将士都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
四、成语背后的意义
1. 人性的真实反映
成语展现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反应,即使是一代枭雄,也会在生死关头失去平常的从容。
2. 战争的残酷性
通过“割须弃袍”这一细节,可以感受到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3. 形象化表达
这个成语以具体的行为(割须、弃袍)来象征抽象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五、总结
“割须弃袍”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妥协。它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失败或窘迫时的狼狈状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割须弃袍 |
出处 |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
字面意思 | 割掉胡须,丢弃战袍 |
引申意义 | 战败时的狼狈与放弃尊严 |
历史背景 | 曹操与马超渭水之战 |
用法举例 | 形容狼狈、自嘲、战场惨状 |
文化意义 | 展现人性、战争残酷、形象化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