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是一个源自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重要概念,最早由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提出。这一概念主张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不应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而应有选择地吸收、改造和利用,以服务于本国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什么是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一种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策略,强调在开放交流中保持独立判断,避免盲从或抵制。它主张在面对外来文化、技术、思想等时,要像“拿”东西一样,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筛选、改造和创新,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或拒绝。
二、拿来主义的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 内容说明 |
批判性吸收 | 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
反对全盘西化 | 拒绝将西方文化视为唯一正确的标准,避免文化自卑或盲目崇拜。 |
反对盲目排外 | 不应因担心文化侵蚀而完全拒绝外来影响,应保持开放心态。 |
强调主动选择 | 强调主体意识,强调“我”在吸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
注重本土化 | 吸收后需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造,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 |
三、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文化冲突激烈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引发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担忧,也有人主张彻底抛弃传统,全面学习西方。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批评了这两种极端态度,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理念,主张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拿来主义的意义与影响
1. 促进文化多样性:鼓励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的发展。
2. 增强文化自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丧失自我,提升文化认同感。
3. 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借鉴先进经验,推动科技、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进步。
4. 防止文化侵略:避免因盲目接受外来文化而丧失自主性。
五、现实应用举例
领域 | 应用实例 | 拿来主义体现 |
教育 | 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 结合本土教育特点进行调整 |
科技 | 引进先进技术 | 进行本地化研发与改进 |
文化 | 引入外国影视作品 | 保留本土特色,形成新文化形式 |
管理 | 学习企业管理模式 | 结合国情进行适应性改革 |
六、总结
“拿来主义”是一种理性、务实的文化态度,强调在开放中保持独立,在吸收中实现创新。它既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一味的排斥,而是在不断比较、思考和选择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拿来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