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的意思】一、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张衡传》,是描述东汉时期士人对朝廷征召的回应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即孝顺廉洁的人),但没有去应选;即使多次被朝廷征召到公府任职,也没有接受。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一些士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个人志向的坚持。他们可能更看重自身的修养与理想,而非功名利禄。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背景说明 |
| 举孝廉 | 汉代察举制中的一种选拔方式,由地方推荐孝顺廉洁的人才,作为入仕途径之一 | 孝廉是察举制中的重要科目,代表道德和才能的结合 |
| 不行 | 没有去应选或拒绝接受 | 表示对被举荐的回应,可能是出于个人意愿或对仕途的不感兴趣 |
| 连辟公府 | 多次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征召任命 | 公府指三公等高级官署,表示较高的政治地位 |
| 不就 | 没有赴任或拒绝接受职位 | 表明对仕途的回避或对自身选择的坚持 |
三、总结分析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描述,更是一种士人精神的体现。它反映出东汉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对权力与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坚守。这种行为虽不常见,但在历史上也并非绝无仅有,如张衡本人便是典型例子。
从现代视角看,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拒绝内卷”的早期表现,强调个体选择的重要性,而非盲目追随社会主流价值观。
四、结语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不仅是历史记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古代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同样是一种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