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是什么意思】“笏”是一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字,常出现在历史文献、诗词和古代官制相关的记载中。它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器物,还具有象征意义。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笏”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基本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字形 | “笏”字为左右结构,左边是“竹”,右边是“卩”,本义与竹有关 |
读音 | hù(第四声) |
本义 | 古代大臣上朝时所持的狭长板状物,用于记事或表示身份 |
材质 | 常用竹、玉、象牙等制成 |
功能 | 1. 记录君主命令或奏章内容; 2. 表示官员身份和地位; 3. 在仪式中作为礼器使用 |
文化象征 | 象征朝廷权威、官职等级、礼仪规范 |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至明清时期,“笏”是官员上朝时的重要随身物品。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的“笏”材质和形状也有所不同:
- 天子:使用玉质“玉笏”;
- 诸侯:多用象牙或犀角;
- 百官:则多用竹木制作。
此外,“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提到贾宝玉曾因失礼而被罚跪,其“笏”被拿走,象征着失宠或失礼。
三、现代语境中的“笏”
在现代汉语中,“笏”已不再是日常用语,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仍会提及:
- 历史研究:用于分析古代官制、礼仪制度;
- 文学作品:在古风小说、影视剧、诗词中出现;
- 文物考古:出土的“笏”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常见疑问解答
问题 | 答案 |
“笏”和“板”有什么区别? | “板”泛指各种板状物,而“笏”特指古代官员上朝所持的专用板 |
“笏”可以用来写字吗? | 是的,古代官员常在“笏”上记录君命或奏章内容 |
“笏”有等级之分吗? | 有,不同品级的官员使用不同材质的“笏” |
“笏”现在还有人使用吗? | 不再使用,仅作为历史符号存在 |
五、结语
“笏”虽不常见于现代生活,但它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礼仪、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意义。了解“笏”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制和传统文化。
如需进一步探讨“笏”在不同朝代的具体使用情况,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