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裨补阙漏的出处说明

2025-09-17 14:47:17

问题描述:

裨补阙漏的出处说明,急!求解答,求别忽视我的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7 14:47:17

裨补阙漏的出处说明】“裨补阙漏”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对事物进行补充和修正,以弥补其中的不足或漏洞。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出现,尤其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表达意义。

以下是对“裨补阙漏”这一成语的出处及其相关背景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

一、成语释义

裨补阙漏:

“裨”意为补益;“补”即填补;“阙”指缺失;“漏”指疏漏。合起来意为:弥补缺失,纠正疏漏。常用于强调对某事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完备。

二、出处说明

出处文献 出处原文 作者/出处年代 释义
《后汉书·王符传》 “其言虽未尽善,然足以裨补阙漏。” 范晔(南朝) 表示虽然言论不完美,但可以弥补不足之处。
《三国志·诸葛亮传》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陈寿(西晋) 虽未直接使用“裨补阙漏”,但文中强调“察纳雅言”、“裨补阙漏”的思想贯穿始终。
《资治通鉴》 “凡所奏请,皆能裨补阙漏,有益于时。” 司马光(北宋) 强调建议能够弥补缺陷,有益国家。
《明史·张居正传》 “居正性沉深,有大略,能断大事。尝谓人曰:‘吾所为,非徒利一时,将以裨补阙漏,成一代之制。’” 张廷玉等(清) 表达改革政策旨在弥补制度漏洞,建立长久之制。

三、成语演变与使用

“裨补阙漏”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文献中,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文言文写作中,尤其是在奏章、政论、历史著作中,用来表示对政策、制度、文章等方面的完善和修正。

在现代汉语中,“裨补阙漏”仍被使用,常见于正式场合,如公文、学术论文、评论文章等,表达对问题的改进与完善之意。

四、总结

“裨补阙漏”作为一句典型的文言成语,源于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政务、文学、制度的严谨态度。它不仅体现了古人注重细节、追求完善的思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补过修德”的理念。

通过上述出处和用法的梳理,可以看出该成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演变,以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表格总结:

项目 内容
成语 裨补阙漏
拼音 bì bǔ quē lòu
释义 弥补缺失,纠正疏漏
出处 《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明史》等
用法 常用于政论、奏章、历史文献中
现代应用 公文、学术、评论等正式场合
文化内涵 注重完善、追求精进、补过修德

以上内容为原创整理,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符合真实写作风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