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亩的由来】“英亩”是一个常用于土地面积测量的单位,尤其在英语国家中广泛使用。虽然现代科技已经让公制单位(如平方米、公顷)成为主流,但“英亩”仍然在农业、房地产和一些历史文献中被频繁使用。那么,“1英亩”的定义究竟是从何而来?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一、
“英亩”(Acre)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最初是一种农耕面积的衡量方式。根据历史记载,1英亩大约等于一个长边为一链(chain)的田地,宽边为一弗隆(furlong),即 1链 × 1弗隆。这种面积单位与当时的耕作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求。
随着时代发展,英亩逐渐被标准化,并与公制单位建立了换算关系。例如,1英亩约等于 4046.86 平方米 或 0.4047 公顷。尽管现在许多国家已转向公制系统,但英亩仍保留其文化意义和实际用途。
二、表格:1英亩的由来及换算关系
项目 | 内容 |
单位名称 | 英亩(Acre) |
起源时间 | 中世纪欧洲(约公元9世纪至15世纪) |
原始定义 | 1链 × 1弗隆(1 chain × 1 furlong) |
链(Chain) | 22码(20.117米) |
弗隆(Furlong) | 220码(201.17米) |
面积计算 | 1链 × 1弗隆 = 22码 × 220码 = 4840平方码 |
现代换算 | 1英亩 ≈ 4046.86 平方米 ≈ 0.4047 公顷 |
使用地区 | 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 |
现状 | 仍用于农业、地产、历史研究等领域 |
三、结语
“1英亩”的由来不仅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土地的理解,也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实践逐步建立度量标准。虽然现代科学推动了更精确的单位体系,但“英亩”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痕迹。了解它的起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标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