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是一个形容人勤奋好学、读书不断、从不放下书本的成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人物,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而励志的故事。
成语来源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文中记载: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后来勤奋读书,学问大进,被世人称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范。后人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一个人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
故事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手不释卷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意思 | 形容人勤奋好学,总是手不离书,持续不断地学习。 |
背景人物 |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名将) |
故事梗概 | 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开始并不重视,后来经过努力学习,学问大增,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 |
现代引申义 | 表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坚持,常用于表扬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别人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 |
小结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吕蒙的故事也说明,即使起初不擅长,只要肯下功夫,也能实现自我提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