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了夫人又折兵典故介绍】“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在一场行动中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失去了重要的东西,甚至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源自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典故来源
“赔了夫人又折兵”最早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情节:周瑜设计骗娶孙权之妹孙尚香,企图借此控制刘备,结果反被诸葛亮识破,导致计划失败,不仅没能得到刘备,还失去了孙尚香和大量兵力。
具体过程如下:
- 周瑜为了让刘备归还荆州,设下“假婚计”,提出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
- 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前往东吴成亲,表面上是联姻,实则是为了巩固与东吴的关系。
- 孙权和周瑜本想趁机扣留刘备,但诸葛亮早有准备,安排赵云护送刘备安全返回荆州。
- 最终,周瑜的计划失败,不仅没抓到刘备,还失去了孙尚香,同时战损惨重,因此被后人称为“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成语含义
该成语主要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含义 | 解释 |
失败代价大 | 在行动中不仅没有成功,还付出了巨大代价 |
得不偿失 | 行动的结果与预期相反,造成更大损失 |
意外后果 | 计划失败后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问题 |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商业决策 | 企业投资失败,不仅亏本,还失去客户信任 |
军事行动 | 战略失误导致人员伤亡和资源浪费 |
人际关系 | 试图拉拢他人却反遭冷遇或背叛 |
四、延伸思考
虽然“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成语,但它也提醒人们:
- 在做决策前要充分评估风险;
- 避免因小失大,贪图一时利益;
- 谋略需周密,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五、总结
“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诫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既要讲究策略,也要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因急功近利而付出沉重代价。
典故名称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出处 | 《三国演义》 |
含义 | 失败且损失惨重 |
使用场景 | 商业、军事、人际等 |
寓意 | 谋略不当易导致更大损失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人物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三国志》或《三国演义》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