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茅盾原文】一、
《白杨树》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沈德鸿)创作的一篇散文,最早发表于1941年。文章通过描写陕北高原上常见的白杨树,借物抒情,表达了对北方农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民族精神和革命力量的信念。
全文以白杨树为线索,从其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象征意义等方面展开描写,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赋予白杨树以人格化的品质,如“倔强”、“挺直”、“质朴”等,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精神力量。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作品名称 | 白杨树 |
作者 | 茅盾(原名沈德鸿) |
创作时间 | 1941年 |
体裁 | 散文 |
主题思想 | 借白杨树赞颂北方农民的坚韧与质朴,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延安等地考察时受到启发 |
主要意象 | 白杨树、黄土高原、风沙、阳光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富有诗意,情感真挚 |
象征意义 | 白杨树象征坚强、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
艺术特色 | 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三、结语
《白杨树》虽篇幅不长,却寓意深远,体现了茅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爱国情怀。通过对白杨树的细致描写,他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更寄托了对人民精神力量的崇敬。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