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弘化碧典故苌弘化碧解释】“苌弘化碧”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常用于形容忠贞不屈、至死不渝的精神。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忠诚与气节的高度重视。
一、典故来源
“苌弘化碧”最早见于《左传》和《史记》等古籍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位名叫苌弘的贤臣。他是周朝的大夫,以忠诚正直著称。后因被诬陷而遭流放,最终在蜀地(今四川)去世。传说他死后,血染红了白石,后来人们称之为“苌弘化碧”,意指其血化为碧玉,象征着他清白的忠心与不屈的精神。
二、成语释义
- 苌弘:人名,春秋时期周朝的大夫。
- 化碧:指血化为碧玉,象征忠贞不屈、清白无瑕。
- 整体含义:比喻忠贞之士虽死犹荣,精神永存。
三、用法与意义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词、戏曲中,用来赞美那些坚守信念、宁死不屈的人物。如《红楼梦》中就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诗句,借以表达对忠烈之士的敬仰之情。
四、总结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苌弘化碧 |
出处 | 《左传》《史记》等古籍 |
人物 | 苌弘,春秋时期周朝大夫 |
典故内容 | 忠臣被诬陷,死后血化为碧玉 |
成语含义 | 象征忠贞不屈、清白无瑕 |
使用场景 | 文学作品、诗词、戏曲中,赞颂忠烈之士 |
精神内涵 | 忠诚、气节、不屈不挠 |
五、结语
“苌弘化碧”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坚守本心,保持气节,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像苌弘一样,以清白之身,留下不朽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