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什么意思】一、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原文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驱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满足它的需求,它发出声音(如嘶鸣),但人们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从字面来看,“鸣之”指的是马发出声音;“不能通其意”则是指人听不懂马的声音所表达的内容或情绪。这实际上是一种比喻,用来讽刺当时社会中对人才的忽视与误解。作者借马喻人,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愤懑之情。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用法/出处 | 比喻意义 |
鸣之 | 马发出声音,如嘶鸣 | 出自《马说》 | 表示人才发出的诉求或表现 |
不能通其意 | 无法理解其声音背后的含义 | 出自《马说》 | 比喻社会对人才的误解或忽视 |
策之不以其道 | 驱赶马却不按正确方法 | 出自《马说》 | 比喻用人不当,不尊重人才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喂养马却不满足其所需 | 出自《马说》 | 比喻对待人才缺乏支持与培养 |
三、延伸理解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马的描写,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韩愈通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在职场中,有些人有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教育中,有些学生有潜力却被忽视。
因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仅是对古人的警示,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要善于倾听、识别和珍惜人才,避免因误解而错失良机。
结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仅是一句文言文,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才时,不应只看表面,而应深入理解其内在价值。只有真正“通其意”,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