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是什么意思】“伯仲”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兄弟之间的排行或事物之间的比较。它源自古代对兄弟长幼顺序的称呼,后来被引申为对事物优劣、高低的评价。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指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后引申为事物之间的比较,表示两者之间难分高下或有先后之分。 |
来源 | 出自《周礼·地官·遂人》:“以九两之法,系邦国之民……三曰曰友,四曰曰旅,五曰曰师,六曰曰友,七曰曰宗,八曰曰友,九曰曰族。”其中“伯”为长,“仲”为次。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两人或两件事物难分高下,如“伯仲之间”。 |
常见搭配 | “伯仲之间”、“不分伯仲”、“略逊一筹”等。 |
二、详细解释
“伯仲”原指古代兄弟中的长幼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法,用来形容两个事物在水平、能力或地位上相近,难以明确区分高下。
例如:
- 在文学作品中,常会说“李白与杜甫,伯仲之间也”,意指两人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难分高下。
- 在体育比赛中,若两名选手表现相当,人们也会说“两人不分伯仲”。
此外,“伯仲”也可用于形容同一类事物中的比较,如“这两款手机,性能上可谓伯仲之间”。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避免滥用:虽然“伯仲”常用于形容水平相近的事物,但不宜随意套用,需符合语境。
2. 注意语气:使用时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
3. 搭配得当:应与“之间”、“难分”等词语搭配使用,避免单独使用造成歧义。
四、总结
“伯仲”一词源于古代兄弟排行,现多用于形容事物之间的比较,强调两者水平接近、难分高下。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词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