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共工怒触不周山》是《淮南子》中的一则神话故事,讲述了古代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斗失败后,愤怒撞倒不周山的传说。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起源和天地结构的想象。
一、原文
> 《淮南子·天文训》:
>
>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翻译
原文 | 翻译 |
昔者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 | 从前,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
怒而触不周之山 | 愤怒之下撞向不周山 |
天柱折,地维绝 | 天的支柱断了,地的绳索断了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天向西北倾斜,因此日月星辰都向西移动 |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地面东南方向低陷,因此水流和尘土都流向那里 |
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与颛顼争帝失败,愤怒撞断天柱,导致天地倾斜、日月星辰变化、水流归于东南。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它不仅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古人对天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淮南子·天文训》 |
主角 | 共工、颛顼 |
故事内容 | 共工因争帝失败,撞断不周山,导致天地倾斜 |
结果 |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日月星辰变动 |
文学价值 | 神话色彩浓厚,象征意义深远 |
哲学内涵 | 反映古人对宇宙结构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
通过这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以及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如何用神话来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