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简介】三门峡大坝是中国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该工程自1957年正式开工,196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蓄水发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防洪、发电、灌溉和航运等功能。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不仅在当时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中国后续的大型水利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由于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泥沙淤积、水库水质变化等,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调整。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三门峡大坝的功能不断得到完善,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三门峡大坝概况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三门峡大坝 |
英文名称 | Sanmenxia Dam |
建设时间 | 1957年—1961年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处 |
所属河流 | 黄河 |
工程类型 | 水利枢纽(防洪、发电、灌溉) |
总投资 | 约1.3亿元人民币(1950年代) |
设计库容 | 约160亿立方米 |
最大坝高 | 106米 |
发电量 | 年均约40亿千瓦时 |
防洪标准 | 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 |
功能 | 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生态调节 |
三门峡大坝作为中国早期大型水利工程的代表,见证了国家在水电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探索历程。尽管在运行中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在保障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今,三门峡大坝仍然在持续发挥作用,并为后续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